手足口病預防宣傳材料
一、什么是手足口病?
手足口病(Hand, foot and mouth disease (HFMD))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,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,可引起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的皰疹,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、肺水腫、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。個別重癥患兒病情發展快,可導致死亡。
二、手足口病的病原有哪些?
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(型),柯薩奇病毒A組的4、5、7、9、10、16型,B組的2、5、13型,腸道病毒71型以及其他型別腸道病毒均為手足口病較常見的病原體,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(Cox A16)和腸道病毒71型(EV 71)最為常見。
三、手足口病臨床表現有哪些?
急性起病,發熱;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,米粒大小,疼痛明顯;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,臀部或膝蓋偶可受累。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,皰內液體較少。疹子“四不像”:不像蚊蟲咬、不像藥物疹、不像口唇牙齦皰疹、不像水痘。口腔內的皰疹破潰后即出現潰瘍,常常流口水,不能吃東西。臨床上有不癢、不痛、不結痂、不結疤的四不特征。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、流涕、食欲不振、惡心、嘔吐、頭疼等癥狀。
手足口病主要表現在皮膚和口腔上,但病毒會侵犯心、腦、腎等重要器官。如出現高熱、白細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時,就要警惕暴發性心肌炎的發生。伴發無菌性腦膜炎時,表現為發燒、頭痛、頸部僵硬、嘔吐、易煩燥、睡眠不安穩等;身體偶而可發現非特異性紅丘疹,甚至點狀出血點。合并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的人,以2歲以內患兒較為多見。
四、手足口病是如何傳播的?
患者、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。主要是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的,手足口病主要通過被患者的糞便、唾液、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傳播,直接接觸患者穿破的水泡亦會傳播病毒,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,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。患者的糞便在數周內仍具傳染性。
五、治療原則:患者一般可完全康復。
治療原則主要對癥處理為主。在患病期間,應加強患兒護理,做好口腔衛生,食物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為宜。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、腦炎、腦膜炎等,故應及時到醫療機構和疾控機構就診、復查進行檢測。
六、個人如何預防手足口病?
1.飯前便后、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,不要讓兒童喝生水、吃生冷食物,避免接觸患病兒童;
2.看護人接觸兒童前、替幼童更換尿布、處理糞便后均要洗手,并妥善處理污物;
3.嬰幼兒使用的奶瓶、奶嘴使用前后應充分清洗;
4.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、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,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,居室要經常通風,勤曬衣被。
用戶登錄
還沒有賬號?
立即注冊